中国政府网 | 重庆市人民政府网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住建要闻

老旧小区改造、交通缓堵、公厕建设…… 来看重庆这些重点民生实事办得如何

日期:2021-12-31

12月30日,重庆城市建设和管理民生实事新闻发布会举行。市住房城乡建委、市城市管理局相关负责人通报了有关情况。

住——

努力实现“住有所居”向“住有宜居”迈进

据介绍,我市大力推进“一旧一危”即老旧小区和危房改造,加快完善住房保障体系,持续提升居住品质,努力实现“住有所居”向“住有宜居”迈进。

具体表现为:

老旧小区居民住出“新幸福”。我市以“心”换新,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和社区服务提升,启动改造老旧小区831个、2662万平方米,加装电梯1171部,增设停车位9409个,改造提升养老托幼、农贸商超等1067处,群众反映强烈的老旧小区管网堵塞、配套设施不足、物业管理缺失等问题得到解决,告别爬楼难、停车愁、环境差,29.2万户居民生活环境焕然一新,住出“新幸福”。

棚户区居民“出棚进楼”。我市持续加快对隐患大、居住环境脏乱差的棚户区,尤其是对威胁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C、D级危房实施改造,2万户棚户区居民“出棚进楼”,居住安全得到保障,居住条件极大改善,从“忧居”变“宜居”开启新生活。

新市民青年人“住无忧”。我市聚焦轨道站点、商区、园区、学区、院区“一点四区”,筹集市场化租赁住房2万套、保障性租赁住房4.9万套、人才公寓1.1万套,公租房摇号配租2.76万套,租赁补贴范围持续扩大,城镇低保、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实现应保尽保,新就业大学生和外来务工人员等新市民租房“难”、住得“偏”、条件“差”等问题明显改善。

行——

推进交通缓堵促畅满足高品质、多样化、个性化出行需求

据介绍,我市加快推进交通缓堵促畅,打通城市主动脉、畅通城市微循环,不断提高城市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高品质、多样化、个性化的出行需求。

具体表现为:

轨道交通建设跑出“加速度”。我市着力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区”,加快构建主城都市区“1小时通勤圈”,轨道交通通车里程达385公里,在建线路340公里,建设规模达历史之最,极大便利了市民朋友出行,延伸了城市空间,带来了独特的立体化城市体验。轨道列车“穿山越水”“上天入地”“穿楼而过”,创造了全球线路最长、日均客流量最大的跨座式单轨线路等多项“第一”,为山地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提供了范例。

城市路网建设按下“快捷键”。我市加快构建一体化城市路网,主城都市区“5横6纵1环3联络”的快速路网结构基本成型,中心城区城市道路总里程预计达6000公里。新增跨江大桥3座,累计建成跨江大桥34座。近期,白居寺长江大桥也即将建成投用,同时我市还完善了东水门大桥便民步道等配套功能,“最美桥都”实至名归。

交通运行提效打通“堵乱点”。我市坚持“建治改管”并重,打通35条未贯通道路,实施62处“堵乱点”治理,城市道路“微手术”有效缓解了市民出行“大烦恼”。对弹子石、刘家坪等30个轨道站点进行便捷性提升,通过修缮破损步道,建设人行天桥、地下通道,增设电梯,减少市民绕行,步行乘坐轨道更方便。

绿——

“两江四岸”换新颜山城步道添新景

重庆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推进以“两江四岸”为主轴的城市有机更新,修复生态水岸、营造亲水空间、提升滨江产业、传承历史文脉,让大家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具体表现为:

“两江四岸”迎来“新变化”。磁器口滨江段、大鱼海棠广场等项目建成开放,市民游客又添江岸生态游憩地。戴家巷、山城巷、十八梯传统风貌区再现老重庆城市风貌,长嘉汇、艺术湾等城市功能名片加快打造,曾经的重工业城市正在向山环水绕的魅力之城转变。

“山城步道”又添“新风景”。我市加快打造“山城步道”特色品牌,中心城区累计建成300公里。重钢步道、半山崖线步道、黄桷坪步道等项目惊艳亮相,绿色出行便民道、山水游憩休闲道、乡愁记忆人文道、城市体验风景道的美好愿景正在加速实现。

“社区体育文化公园”成为市民休闲健身好去处。目前全市已建成投用109座社区体育文化公园。今年,全市新建投用城市公园105座,公园总量已达2000多座,为市民休闲健身提供了更多好去处。

街头绿地变身户外“小氧吧”。今年,我市以改善居民身边的“绿色空间”为切入点,通过梳理、修剪、增加可进入性等措施提档升级街头绿地,完成项目226个、绿化面积383万平方米,打造了一批户外“小氧吧”。

厕——

62个公交首末站点设置公厕 导航导入公厕信息

据介绍,重庆“公厕建设”让市民“方便”更方便。一方面,在“增量”上下功夫,2017年7月以来,全市新建公厕2500余座、改造公厕1600余座,公厕总量达1.4万余座。对于部分受地形限制、不利于布置排污管线的地区,建设了一批无下水公厕、模块化公厕、装配式公厕等富有山城特色的城市公厕。

另一方面,在“提质”上做文章。就公厕的下一步建设,我市在公厕发展中将更加注重体现人文关怀。

在全民普惠中关注特殊群体的服务。通过更新高德导航、“公厕电子地图”等在线平台,让厕所更好找、找得到。目前,城市管理APP、高德地图APP上已导入公厕信息2000余个,其余将在2022年全部导入。同时,针对公交车驾乘人员、出租车驾乘人员等群体如厕难的问题,已在62个公交首末站点按“一站一措施”设置公厕、25个区域设置临时停车区,实行差异化保障措施,方便驾乘群体如厕。

在规划建设中注重统筹当前和未来。近期,采用公厕补建和开放社会单位公厕的方式,弥补老城区建设不足;远期,通过规划引领提前布局,在新区建设公厕按照二类以上标准执行,建筑外形与周边环境更加协调,内部设施更加完善,布置的设施与时俱进,配有除臭系统、无障碍设施、第三卫生间等。同时,进一步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改变老百姓对公厕的传统印象,让厕所环境更加舒适美观。

围绕立体山城创新方法,竭力打造城市便民综合服务平台。根据立体山城特点,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地整合公厕、劳动者港湾等便民服务项目,丰富服务功能,全力打造城市便民综合性服务平台。在公厕内整合劳动者港湾,配套休憩家具,提供充电宝、无线上网、直饮水和自动售卖机等便民设施,有条件的地方预留充电桩的位置、规划如厕临时停车位(不收费),不仅能解决周边群众如厕问题,也为环卫工人、公交驾乘人员、出租车司机,特别是外卖小哥等特殊人群提供休憩场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