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
关于市政协六届三次会议第0062号提案答复的函
李涵涵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完善我市无障碍设施,用“微更新”提升城市品质的建议》(第0062号)收悉。经与市残联、市城市管理局、市交通运输委共同研究办理,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我市无障碍建设工作情况
(一)夯实基础,完善无障碍建设制度标准体系。
一是落实管理机制。在市政府综合协调下,与相关部门、单位及区县政府一道,认真落实《重庆市无障碍环境建设与管理规定》,协同推进无障碍建设与管理工作。二是健全标准体系。组织编制《无障碍设计标准》《养老设施建筑设计标准》《重庆市无障碍设计构造图集》等标准、图集,加强对无障碍建设的技术指导,有效应对山地城市复杂地形条件下开展无障碍建设的困难和挑战。三是推进共建共享。将无障碍建设深度融入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等民生工程,印发《重庆市绿色完整社区评价细则》《重庆市完整居住社区建设操作指南》等技术文件,牵头会同市级有关部门制定出台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建设标准、增设电梯技术标准和公积金支持加装电梯等政策文件,明确无障碍建设内容,让无障碍建设成为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受益的民生福祉。
(二)稳步推进,健全无障碍公共设施出行体系。
一是推进中心城区公交站台适老化改造。开展181个站点公交站台适老化无障碍改造,增设座椅、雨棚,新建候车亭。对公交站台线路信息发布采取“色度”管理,敬老爱老专线用红色标注,常规线路由原多色系统一调整为深蓝色,字体加大醒目,增加500余个线路表适老化标识,为老年人快速查询提供便利。投放的一级踏步公交车辆均配备有轮椅无障碍坡道板、轮椅固定装置、LCD站点大字提示屏、报站器以及下车提示铃。二是完善中心城区公交线网。增加集中社区到周边商超、公园以及学校医院的公交线路,结合轨道新线投运及重要交通设施投用,进一步强化公轨接驳,完善公交线网覆盖。针对背街小巷居民区老年群体出行不便问题,大力开行小巷公交和接驳公交,方便老年及残疾群体出行。2025年中心城区预计新增优化公交线路不少于80条,实现公轨一体化换乘50米覆盖率达80%以上,新开微循环公交线路不少于10条,不断提高公交线网覆盖水平。三是优化过街信号灯配时。截至2025年1月底,中心城区共建设3637处信号灯,全部满足《道路交通信号控制方式》最小绿灯时间设置要求。针对我市老龄化程度加深的情况,在老年人过街需求较多的路段和时段,优化过街信号灯配时,适当延长行人过街时间,切实保障老年人安全顺畅通过。
(三)严格把关,强化无障碍设施建设监管。一是完善建设要求。印发《2025年中心城区人行天桥和地通道建设计划》,明确主要道路人行天桥应配建安全梯道、轮椅坡道或无障碍电梯等无障碍设施,并设置无障碍标志牌。二是强化建设监管。在设计、施工、竣工验收等关键环节,加强对新建、改建、扩建建设项目的监督管理,督促指导参建单位严格执行《建筑与市政工程无障碍通用规范》《无障碍设施施工验收及维护规范》等标准规范,确保无障碍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三是强化质量检查。结合全市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勘察设计专项检查等,将无障碍设施建设标准执行情况作为检查重点,严格质量管控。
(四)持续完善,推动无障碍设施品质提升。一是统筹推进无障碍建设。将无障碍设施改造纳入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社区服务提升专项行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等工作,因地制宜开展无障碍改造和养老、医疗、助餐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同时结合群众的意愿和需求,在603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中实施无障碍和适老化改造。截至2025年2月,同步统筹建设养老服务设施363个、助餐服务设施816个、加装电梯6100余部,为老年人的出行、养老提供便利条件。二是将“需要更新提升无障碍设施的社区数量”纳入2024年城市体检指标体系。按照《完整居住社区建设标准(试行)》要求,查找社区内住宅和公共建筑的出入口无障碍设施是否存在设计不达标或居民意见较大等问题。在2024年城市体检工作中,通过社区上报、区县核实、市级复核,完成全市1979个社区信息调查,发现需要更新提升无障碍设施的社区约435个。
二、下一步工作
(一)持续加强无障碍建设监管。完善山地城市无障碍设计标准体系,依托城建“六大攻坚行动”实施,加快推进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的无障碍建设,打造山地城市无障碍建设示范标杆;严格监管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各建设环节,确保无障碍设施保质保量落地。
(二)实施无障碍建设全面提升计划。结合城市体检工作,查找无障碍设施短板弱项,梳理重点区域和突出问题,将补齐无障碍设施纳入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等工作,系统提升既有无障碍设施水平,推动城市无障碍环境整体优化。
(三)强化城市道路无障碍维护管理。对照《无障碍设计规范》《无障碍设施施工验收及维护规范》等技术规范要求,切实履行好维护和管理责任,及时发现和整改城市道路无障碍设施缺失、损坏、占用、设置不规范等情况,着力构建全龄友好出行环境。
(四)加强宣贯,提高公众对无障碍建设关注度。广泛开展“敬老月”、“老年友好型社区”等系列活动。充分发挥各种媒体作用,通过报刊、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广播、电视等渠道采用专题报道、公益视频等形式,大力宣传无障碍建设的重要作用和现实意义。
此答复函已经唐小平主任审签。对以上答复您有什么意见,请填写在回执上寄给我们,以便进一步改进工作。
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
2025年4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