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 重庆市人民政府网
无障碍 关怀版 敬老版 微博 微信 | 注册 网站支持IPv6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府信息公开目录 > 政策文件 > 其他文件

[ 索引号 ] 11500000MB19461215/2020-01155 [ 发文字号 ] 渝城办〔2020〕13号
[ 主题分类 ] 城乡建设(城乡管理) [ 体裁分类 ] 其他公文
[ 发布机构 ] 市住房城乡建委
[ 成文日期 ] [ 发布日期 ] 2020-06-04
[ 索引号 ] 11500000MB19461215/2020-01155
[ 发文字号 ] 渝城办〔2020〕13号
[ 主题分类 ] 城乡建设(城乡管理)
[ 体裁分类 ] 其他公文
[ 发布机构 ] 市住房城乡建委
[ 发布日期 ] 2020-06-04
[ 成文日期 ]

重庆市城市提升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两江四岸核心区整体提升实施方案》的通知

渝城办〔2020〕13号

重庆市城市提升领导小组办公室

关于印发《两江四岸核心区整体提升实施方案》的通知

主城有关区政府,市级有关部门,有关单位:

《两江四岸核心区整体提升实施方案》已经市第五届人民政府第95次常务会议、市城市提升领导小组第4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印发,请认真贯彻执行。

重庆市城市提升领导小组办公室

2020年5月27日

两江四岸核心区整体提升实施方案

为把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全面落实在重庆大地上,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扎实推进两江四岸核心区整体提升的工作部署,根据《两江四岸核心区整体提升规划方案》,结合工作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深化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的重要指示要求,把握“行千里·致广大”的价值定位,秉持“百年大计、时代精品”理念,坚持顺应自然、尊重历史、传承文化、写意当代的原则,围绕市委五届八次全会决策部署,紧扣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对标国际化、绿色化、智能化、人文化现代城市标准,融会贯通城市哲学、城市美学,演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人文之美、产业之美,精打细磨、精耕细作,为两江四岸铸魂赋能、塑形添彩,将两江四岸核心区建设成为“国际化、绿色化、智能化、人文化”的现代城市窗口,用心描绘“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精品之作、经典之作,集中展示“山水之城、美丽之地”的独特魅力。

(二)工作原则

——完善功能,提升品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着力提升水岸品质,优化城市形态,强化交通支撑,激发城市活力,推动产城景融合发展,逐渐满足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需求。

——重点突破,整体提升。以“一门、一石、一嘴”为突破口,重点推进两江交汇区域岸线治理提升,提升滨江地带城市品质,带动两江四岸核心区整体提升。

——三区联动,分步推进。采取市级统筹、区级主责的建设组织方式,市级统筹核心区重点项目,三区协同联动,有计划、分层次、分阶段推进两江四岸核心区建设。

——政府引导,市场参与。合理运用政府在政策扶持、资源配置、项目统筹等方面的优势,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高效引导资源要素集聚,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两江四岸核心区整体提升。

(三)实施范围

由包含长江、嘉陵江交汇区域的朝天门—解放碑片区、江北嘴片区、弹子石—龙门浩片区围合而成,总面积约16.2平方公里,其中陆域面积约10平方公里。

(四)工作目标

到2025年,将两江四岸核心区基本建设成为传承巴渝文化、承载乡愁记忆的历史人文风景眼,体验山环水绕、观览两江汇流的山水城市会客厅,拓展经济功能、开启未来发展的商业商务中心区,按照国家5A级景区标准,推动长嘉汇大景区高品质发展,打造成为“近者悦、远者来”的全球著名旅游目的地,成为集中展示“山水之城·美丽之地”的城市名片。

二、主要任务

(一)精心塑造朝天门“山水之门、人文之门、开放之门”,集中展示母城文化魅力

聚力打造朝天门片区,建设展现山川宏伟壮阔、连接人与自然的山水之门,建设开启重庆悠久历史、承载商埠记忆的人文之门,建设引领重庆通江达海、融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开放之门,打造“行千里·致广大”的出发点和目的地。

1.塑造“山水之门”。运用中国传统江河护岸智慧,优化现状生硬的混凝土台阶,逐步恢复消落区生态自然驳岸。在朝天门广场补植高大乔木,提升景观环境品质。利用两江交汇处现状码头泊位设置功能性趸船,延伸岸线,优化空间尺度比例关系。

2.塑造“人文之门”。恢复朝天码头、磨兜码头、民国新码头等老码头以及大梯道等历史场景,保护“重庆朝天门广场”题字、“零公里”地标、朝天门缆车等历史遗存。提升朝天门广场铺装、装饰品质,优化现状朝天门门洞比例关系。将现状市规划展览馆改建为展现重庆历史人文和提升旅游服务功能的场所。

3.塑造“开放之门”。改造朝天门广场下部建筑空间,建设综合性服务及展示空间,局部恢复巴渝河街意向,设置游客集散中心,加强两江游、三峡游等旅游集散服务功能。以民生公司轮船为原型,利用功能性趸船建设重庆航运博物馆。

4.提升滨江岸线品质。优化交通组织,贯通洪崖洞-朝天门-湖广会馆三点的多层沿江步道,建设纵向步道、室内楼梯和垂直电梯,打通滨江空间与江岸腹地的联系。提升岸线景观,改造利用高架桥下空间,建设生态绿色岸线,设置公共休闲空间。活化历史文化资源,原址保护修缮千厮门明清城墙遗址公园、朝天门宋城墙遗址博物馆,恢复望龙门缆车功能。

5.研究策划“入城仪式”。依托朝天门广场独特区位优势和城门历史寓意,研究策划朝天门“入城仪式”,重点围绕城门意象、入城形式、入城时间等方面深入研究,集中展现山城历史人文特色,以特色船笛声开启山城美好一天。

(二)匠心打造城市会客厅,全力推动南岸起风景

结合弹子石—龙门浩片区背山面江的自然地形,整体提升江岸品质和滨水景观,控制视线通廊,优化城市天际轮廓线,有机组合山城、江城特色元素,精心描绘城市会客厅山水画卷。

6.打造1.3公里城市会客厅。重点选择观览山城江城美景的最佳区域,将弹子石广场至慈云寺滨江地带整体打造为城市会客厅。迁建城市规划展览馆,更新改造钟楼广场片区,规划建设开灯仪式广场,预控千佛寺周边地块,建设市民活动中心。

7.建设8公里滨江人文风景岸线。精心打造弹子石-海棠烟雨公园5.6公里滨江山城步道,合理布局人行道、智轨电车、车行道,优化交通组织,在现状滨江路188米高程处形成7-60米宽的开敞步行空间。重点打造黄葛晚渡公园、海棠烟雨公园、开埠文化遗址公园、龙门浩、弹子石广场等节点,以雕塑或植物造景、高科技等手段展现黄葛晚渡、海棠烟雨、龙门浩月、字水宵灯等巴渝文化场景,形成起承转合、步移景异的观景体验。

8.策划实施“开灯仪式”。突出两江交汇区域,以城市会客厅为主要的点灯和观礼场所,以滨江广场、坡地公园、山城街区、公共建筑、南山观景台等作为重要观礼点,依托“山、水、桥、城”特色元素进行精心设计,策划夜景“开灯仪式”,采用智能控制模式,打造主题鲜明、个性彰显、特色突出的都市夜景。

(三)精心雕琢城市中庭,深入展现江北记忆之城、未来之城

利用江北嘴自身独特的资源优势,承接两江交汇区域唯一水岸绿色空间支撑,以生态城市公园的理念雕琢记忆之城、未来之城,打造生态担当、文明承载、城市彰显的空间载体。

9.恢复5公里水岸生态。以“千年江北城,美丽滨水岸”为愿景,实施江北嘴大台阶生态化改造,治理消落区,柔化滨江岸线,优化景观小品、景观照明、植物配置,使其近看有细节、远观有效果,提升滨江环境品质,体现绿色自然风景。

10.打造特色主题景点。重点打造“莺花渡、金沙火井、三台九趣、故城觅踪、长嘉汇流”五大景点,以及“芦花捣衣、潮音观澜、鹞岩揖城、三洞影月、七门玉带”等特色景观,以绿脉串文脉,以文脉融古今,推动江北嘴都市文化旅游发展。

11.打造都市文化旅游。通过山城步道串联五大景点、特色景观以及明玉珍睿陵、天主教堂、基督教堂、测候亭、古城墙、塔山浮翠、龙美术馆、金融博物馆、大剧院、科技馆等特色景观与公共建筑,加强公共艺术设计,丰富旅游活动。

(四)优化城市形态,塑造美轮美奂的都市美景

结合两江四岸治理提升统筹规划和实施方案,遵循“减量、留白、增绿、美境”的治理管控原则,塑造高品质的城市形态,打造具有山城、江城特色的城市景观,彰显立体城市之美。

12.加强城市规划管控。严控滨江建筑强度、高度、密度,对湖广会馆、十八梯等片区进行减量、降高、疏密。对有条件的滨江地块进行规划留白。加强城市天际线、山脊线、水岸线以及建筑高度的刚性管控,核心地带严控住宅增量,滨江第一街区用地以低多层公共建筑为主,建设错落有致的山城风貌。

13.着力打造地标建筑。丰富空间层次感,在弹子石—慈云寺片区合理布局城市地标建筑,与朝天门、江北嘴形成稳定平衡的城市空间形态和天际轮廓线;启动江北嘴国际金融中心、环球欢乐世界等重点项目的建设,形成独特的标识性。

14.开展建筑风貌整治。提升建筑的本体美,结合城市更新,逐步对临江和文商旅通廊老旧建筑进行功能提升或公建化处理,整治美化建筑立面和屋顶,充分体现地域特征、山水特色、文化元素。规范店招和户外广告,并加强店招备案管理和户外广告的设置审查,强化违法张贴整治,加大违法建筑整治力度。

15.打造城市眺望空间。统筹山上、水上、陆上、楼上、桥上“五重视角”,重点突出朝天门、大剧院、南滨路等重要节点,提升打造22处山城阳台和5处超高层建筑观景平台,打造山水城桥相融合、富有山城特色的景观眺望空间。

16.提升跨江大桥景观。加强对跨江大桥的桥型风格、桥体桥头、标示标牌、雕塑、色彩等管控,使之与城市山水环境整体协调。丰富现有跨江大桥绿化景观层次和色彩,提升大桥桥头绿化品质,提高跨江大桥夜景灯饰效果,让每座大桥都成为艺术精品,使重庆从“桥多之都”变成“桥美之都”。

17.实施绿化改造提升。对坡地、堡坎、挡墙、高切坡和自然山体崖壁等绿化“秃斑”进行增绿和景观绿化治理。加强沿江高架桥、立交桥、轨道桥墩、人行天桥等基础设施的绿化美化。推进长滨公园、江北嘴公园等城市公园提档升级。

(五)强化交通支撑,构建便捷畅达的交通网络

统筹抓好轨道、陆上巴士、水上巴士、山城步道等交通方式,构建“大循环”,畅通“微循环”,建设“慢行道”,同时结合特色交通方式,共同构建“4+N”便捷环游系统。

18.提升轨道交通功能。加强轨道交通干线对外连接,实现与空港、高铁等城市重要对外交通枢纽、功能节点的互联互通和直联直通。依托现状6号线、环线形成11公里的轨道环线,延伸轨道18号线串联十八梯、湖广会馆、朝天门、弹子石。

19.完善城市道路路网。加快推进两江四岸核心区未实施规划路网建设,增强滨江路与城市腹地路网的联系,提高路网密度,加快实施长滨路改造、雷家坡立交、国汇中心—南滨路连接道等项目。构建 “两江三桥”约13公里的旅游巴士环线,打造都市人文线路、红色经典线路、热门景点线路。

20.优化水上交通线路。将弹子石、储奇门、海棠溪3个原货运码头转型为客运旅游码头,将朝天门码头14处泊位调整为6处。依托现有及规划旅游码头,串联沿岸旅游景点,构建15公里水上巴士环线,并利用既有轮渡,加密航班间隔,形成联通朝天门—弹子石—江北嘴的水上交通内环快线。

21.完善山城步道网络。推进“街巷步道、滨江步道、山林步道”为一体的“山城步道”建设,打造30公里渝中母城记忆游线、20公里江北现代都市游线、15公里南岸开埠文化游线,构建11公里“两江三桥”山城步道环线,欣赏城市风景。

22.丰富滨江特色交通。统筹多种特色交通方式,开行南滨路、长滨路中运量交通系统,贯通两江四岸滨江骑行道,加快朝天门大桥、千厮门大桥等5座跨江大桥垂直升降梯建设,恢复望龙门缆车,新建南山索道,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丰富的出行方式。

23.完善交通配套服务。优化滨江停车系统,设置旅游巴士停车场或临时停靠点,推行差异化停车收费政策。应用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建设一体化智能交通系统,提升核心区交通智能化水平。加强智慧导视导航服务,研究策划“山城交通旅游体验通票”,进一步完善轨道、公交、码头、山城步道等交通设施的接驳换乘体系。根据夜间经济发展需要,适时延长公交运营时间,为市民和游客提供更美好的出行、游览体验。

(六)激发城市活力,营造多元包容的都市魅力

统筹提升解放碑、江北嘴、弹子石产业能级,塑造新型商圈,完善服务设施,改善服务环境,丰富旅游产品,策划节事活动,加强推广营销,构建“吃住行游购娱”全产业链,高标准建设长嘉汇大景区,打造重庆旅游业发展升级版。

24.提升商业商务活力。解放碑—朝天门片区重点开展解放碑步行街改造提升,打造国家级示范步行街;打造来福士中新合作示范园,推进朝天门小商品批发市场片区业态升级;增加民俗茶馆、巴渝民宿等文化创意和地方特色旅游设施,推动业态升级。江北嘴片区聚力打造内陆国际金融中心,丰富业态类型,构建“精品商场、特色上街、社区商业”三级消费体系建设,打造聚贤街、大剧院、三洞桥三大商业轴线。弹子石—龙门浩片区重点加强南滨路与鸡冠石、南山片区一体化联动研究,构建总部经济功能区、金融开放实验区、国际合作展示区;推动商旅文体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南滨路—广阳岛国际黄金旅游带。建设多元夜间消费场所,培育丰富夜间生活业态,打造特色夜间消费品牌,规划建设夜间经济核心区,推动夜间经济发展。

25.活化历史文化资源。朝天门—解放碑片区着力打造3条主干文商旅通廊,以12条支线文商旅通廊连通南宋衙署遗址、十八梯、山城巷、太平门、东水门、巴蔓子墓等。江北嘴片区重点保护与修缮明玉珍睿陵、测候亭、古城墙等历史文化资源。弹子石—龙门浩片区依托立德乐洋行旧址,建设开埠文化遗址公园和开埠历史博物馆,修建故宫南迁博物馆,修缮卜内门洋行,打造对外开放的文化旅游交流合作平台;推进慈云寺—米市街—龙门浩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修缮,让历史文化活在当下,服务当代。

26.打造水陆特色游赏体系。打好“山城”牌、“人文”牌,对核心区内的特色文化资源点、自然资源点等进行梳理串联,以山城步道、水上巴士、智轨、有轨电车、旅游巴士等为载体,设计开发互动性强、体验感强、参与性强、文化氛围浓厚的旅游经典线路。升级“两江游”产品,研究策划“一日游”、“多日游”等精品旅游线路,精心打造高品质知名旅游品牌。

27.完善旅游综合服务体系。加强核心区休憩设施建设,完善餐饮、购物、邮政和通讯等服务设施,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完善无障碍设施。按照国家5A级旅游景区标准,统一游览标识系统,建立游客中心服务系统、智慧旅游服务平台,开发具有景区特色的旅游商品,提升服务场所建设、管理与运营水平。合理布设市政环卫设施,提升环境卫生及废弃物管理水平。

28.加强景区形象宣传推广。编制长嘉汇大景区旅游规划。全球征集景区Logo设计,适时策划开展制作景区形象宣传片、宣传画册,并整合电视、广播、报纸、网站等媒体在国内外宣传新景区。利用APP和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资源,提升景区知名度和影响力。开展旅游推荐会,承接和举办国内外各种大型政务会议、商业活动以及国际马拉松等体育赛事,通过节事活动宣传新景区,展示长嘉汇大景区的新形象。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在“两江四岸”治理提升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由市两江办具体牵头,会同渝中区、江北区、南岸区政府和市级相关部门,制定年度计划,统筹推进两江四岸核心区整体提升工作。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规划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住房城乡建委、市城市管理局、市交通局、市水利局、市商务委、市文化旅游委等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各司其职。

(二)简化前期审批。由市两江办牵头召集发展改革、财政、规划自然资源、住房城乡建设、生态环境、城市管理、交通、水利、公共资源交易监督等部门,建立两江四岸核心区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工作机制。对需要提前办理、容缺办理、特事特办的审批事项,由市两江办协调有权部门办理,以市两江办会议纪要方式明确相关责任义务。

(三)强化品质管控。以“百年大计、时代精品”为目标,切实强化主体责任,保证工程质量、安全、品质可控。两江四岸核心区范围内所有项目均推行全过程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和物联网技术应用,试点建设城市信息模型(CIM),加快构建智能建造体系,促进高质量发展。政府投资项目鼓励采取设计施工总承包(EPC)方式实施。

(四)落实资金保障。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梳理政府公益性项目和社会经营性项目,合理确定与项目属性相匹配的筹资方式。渝中区、江北区、南岸区政府以及市级相关部门要大力创新投融资方式,多用善用市场化的办法拓宽融资渠道。厘清市、区事权关系,合理划分事权和支出责任,积极稳妥推行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争取中央专项资金,协调政策性银行贷款,为工程建设提供资金支持。

(五)强化监督考核。由市政府督查办按照《重庆市城市提升专项督查工作细则》要求,对具体承担两江四岸核心区整体提升工作任务的区政府、管委会、市级部门和市属国有企业开展工作督查,协调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的难点卡点问题,对工作推动不力、责任落实不到位的单位予以通报。同时,将两江四岸核心区整体提升工作纳入“城市提升”专项考核范畴。

附件:两江四岸核心区整体提升任务分工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