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问题导向 系统治理内涝
治理城市内涝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既是重大民生工程,又是重大发展工程。市排水中心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问题导向,强化系统观念,积极推进韧性城市建设,维护城市生命线安全运行,聚焦实践遇到的新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
分级分类,诊断问题。探索“企业自查、区县检查、市级抽查”三级城市排水防涝风险隐患排查机制,明确问题排查责任主体,清单化三级检查要点。指导区县对照相关技术标准和技术文件,结合既有管网空间、结构、功能属性精细化排查成果,按照“是否达到内涝防治标准、是否符合运维管护要求”,诊断分析风险隐患的积水内涝成因,加强对易涝积水点整治方案编制的技术支持。推动区县根据重要影响程度、历史积水情况、排水分区,建立易涝积水点三级动态管理制度,综合研判、科学划分风险隐患等级,实现分级分类动态管理。 截至目前,全市在库I级内涝点、II级积水点较去年减少14%。
一点一策,精准整治。按照“一点一人一帮扶一方案”原则实行科室分片联系指导,重点点位领导包案,推动落实点位责任人、整改责任人、防控责任人,组织排水防涝专家团队帮扶,精准指导各区县因地制宜采取雨污分流改造、老旧管网更新等工程措施,加大排水设施清淤疏浚频次、落实人员巡查值守等管理措施,精准生成整治项目,系统推进综合整治。今年汛期出现的198个内涝积水点位和举一反三排查出的49处隐患点已全部纳入闭环整治管理,每周有调度,周周有进展。有效解决可能因排水不畅而造成的内涝积水问题。
数字赋能,高效管控。扎实推进《山地城市重要市政基础设施内涝防治能力评估及提升研究》,谋划城市道路内涝风险点风险指标体系研究,试点建立内涝风险评估水力模型,推进可视化模拟内涝风险,努力发现管控盲点,合理预测风险点。加快利用数字化手段,采用“V模型”方法升级“内涝应急一件事”,形成内涝治理重大需求、多跨场景应用、重大改革“三张清单”,以“一件事”集合内涝治理事前事中事后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将物联网终端建设与设施补短板项目同部署、同设计、同建设,在重要易涝积水区域、排水设施关键节点精准建成投用152路视频监控设备和水位标尺,并通过易涝积水点24小时AI识别积水情况,告警信息分级自动推送至各点位责任人,实现高效精准调度。
整合资源,系统防范。升级全市排水防涝应急抢险“2+43+1”体系,建强2支市级队伍、43支区县队伍和1支志愿服务队伍,编制《排水防涝应急物资配备指南》,配齐2000余名抢险人员、550余辆抢险车辆、500余台抽水泵的应急抢险力量,形成11.7万m³/h抽排能力。落实“雨前预警、雨中调度、雨后反馈”全过程闭环管理,雨前针对在建工地、物业单位和广大市民通过“重庆住建”微博视频号发布专业预警,细化常规调度、前置力量调度和点对点提醒三步骤,通过APP开展分级分类精准预警调度;雨中强化对重点区域、区县开展督查抽查,督促应对准备,及时调集市级队伍救援;雨后深入现场复盘,迭代升级易涝积水点动态管理。
市排水中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系统思维、底线思维,持续探索“一改一运维、两定一诊断、三查三动态、强化四保障”排水管理路径,即抓好生态环保督察问题整改、排水管网更新改造,推动标准化、规范化运维作业;开展管网病害问题标定,排水分区问题初步判定,精准实施问题分级分类整治诊断;进一步夯实主体责任,全面推行企业自查、区县检查、市级抽查的三级巡查检查和城市易涝积水点三级动态管理机制;强化应急处置、数字赋能、智力支撑、宣传引导四保障,加快把民生实事办出更大成效。今年入汛以来,全市累计出动抢险人员19962人次,应急抢险车辆4024辆次,排涝设备1856台次,应对了19轮强降雨,全市未发生因城市内涝造成的人员伤亡和重大财产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