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发展智能建造是建筑业转型发展的内在需要,发展数字建筑是提升“中国建造”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路径。重庆对标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及要求,以建筑机器人研发和应用为重点,发挥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叠加效应”“乘数效应”,促进智能建造与智能制造融合发展,加速培育住建领域新质生产力。
机制:政府、企业全局联动,产业、项目一体推进
2020年,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出台《关于推进智能建造的实施意见》,探索发展智能建造。经过近5年的努力,重庆逐步建立了市区联动、部门协同、政企合作的工作机制,打造了以“试点区县—示范企业—试点项目”为抓手的工作体系,形成了“数字化设计、工业化生产、智能化施工、信息化管理”的技术路线。截至目前,重庆已有22项工作举措入选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可复制可推广经验清单,培育智能建造试点区县5个、示范企业10家、试点项目42个,于2022年成功入选全国首批智能建造试点城市。
技术:坚持因地制宜、科学选择、分类推广
科学合理的技术体系,能够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对于企业和整个行业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对此,重庆以推动“三服务”工作为契机,组织市内外行业专家,编制《重庆市建设领域建筑机器人与智能施工装备选用指南》,遴选技术成熟度高、综合效益好的产品,明确适用场景和应用要点,指导企业和项目合理选用,确保技术人员及时掌握相关技术要点。该目录共收录室内放线、墙面打磨、外墙喷涂等40类建筑机器人与智能施工装备,并在四川、重庆两地通用,为广大技术人员提供指南。
示范:质量安全、效率效益双提升
重庆各试点示范项目积极探索应用建筑机器人进行“危、繁、脏、重”场景作业,质量安全、效率效益等方面大幅提升,得到项目各参建单位的认可和好评。
位于江津区的重庆团结湖数字经济产业园项目,应用BIM技术开展参数化设计,解决“错、漏、碰、缺”问题1050条,降低返工成本500万元;应用自研的数字化管理平台,提升管理效率50%,实现项目建造减碳30%;应用条板安装、地坪研磨等14款建筑机器人,累计作业3万平方米。
位于两江新区的A129#地块厂房项目,应用点云扫描、混凝土摊铺等9款建筑机器人,产生经济效益96万元,节约用水40%、节约用电10%,减少固体废弃物50%,减少安全质量隐患50%。
产业:从“0”到“1”,聚企成链成势
为支撑产业发展,重庆围绕政策、资金、创新等打出一套“组合拳”。将建筑机器人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投入资金8000余万元,建设重庆智能建造研究院科创中心,集中攻关关键技术;筹集资金5000万元,成立重庆智能建造产业专项天使投资基金;出台《重庆市“机器人+”应用行动计划(2024—2027年)》,将“机器人+智能建造”作为重点发展方向。
目前,重庆已培育出筑甲、江科、精金、筑邦、云隧、巡感、觉行未来7家本土建筑机器人研发生产企业,研发推广近20款产品,实现本土建筑机器人产业从无到有的跨越式发展。
聚企成链成势,各区县接续发力。作为重庆5个智能建造试点区县之一的巴南区,制定了“1+5+10+N”智能建造发展目标,规划打造智能建造产业园,并集聚建筑企业总部。特别是落户在巴南的国家一体化数字住建数据灾备中心已完成数据级建设,回流数据近10TB(太字节)。
2023年,重庆与智能建造、建筑工业化相关的现代建筑产业产值突破2700亿元,今年有望达2900亿元。
人才:加强专业人才培育,夯实智能建造基础
重庆依托全国“双一流”建设高校——重庆大学的雄厚智力资源优势,在高校增设智能建造学科专业,累计招收大学生1700余人,培训专技学生8500余人、研修人才100余人,为发展智能建造打下坚实基础。
2023年,重庆创办了住建领域机器人专业赛事——“中国建造·慧享未来”建筑机器人大赛,成为住建领域的热门赛事之一,4个获得优胜奖的团队获重庆智能建造产业专项天使投资基金投资超千万元。12月3日至5日,第二届“中国建造·慧享未来”建筑机器人大赛在重庆举办,共吸引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04个团队122项作品参赛,涌现出一批国内一流、行业领先的建筑机器人创新团队,一群充满活力、善作善成的青年从业者,正为这个传统行业注入新动能。
大美山城,活力迸发,处处涌动着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下一步,重庆将以全国智能建造试点城市建设为契机,抓紧抓牢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机遇,加强川渝联动,携手打造全国智能建造新高地,催生更多行业发展新模式、新业态、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