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由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和江津区政府联合主办的第三届“巴山渝水·和美乡村”设计建设研讨会在江津双福新区举行。本次研讨会以“塑造乡村公共空间 留住巴渝乡韵乡愁”为主题,旨在探讨巴渝和美乡村建设背景下,乡村公共建筑的设计建设,为新时代乡村建设提供实践范例和理论支撑,吸引更多规划师、建筑师、工程师、艺术家投身巴渝乡村建设,推动设计下乡,让乡村设计走进千家万户。
设计大赛展现“巴山渝水·和美乡村”新图景
2024年,第三届“巴山渝水·和美乡村”设计大赛公开征集赛圆满落幕,大赛共征集到157件符合公开征集赛参赛要求的作品,经评审、公示,评选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以及优秀奖作品54件,研讨会现场举行了颁奖仪式。
涌现出“现实与穿越——重庆市巫山县下庄村文化体验区”、“风起巴渝 水承吴滩——吴滩古镇建筑与景观适应性设计”、“灿若湖耕读研学休闲基地”、“稻田书屋石柱‘两不愁三保障’示范村书屋建筑”等一批符合休闲旅游、文化交往、公共生产生活新需求的优秀作品,示范引领巴渝乡村设计建设。
值得一提的是,为擦亮设计大赛品牌,扩大设计下乡“朋友圈”,第三届“巴山渝水·和美乡村”设计大赛,新增定向邀请赛,以“大美江津入画来”为题,邀请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重庆市西南五省的7支优秀设计团体齐聚重庆,深入重庆市江津区村镇开展差异化、针对性命题设计,为江津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区和乡村建设提供技术支撑,推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专家学者共同研讨乡村设计新思路
本次研讨会上,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规划设计研究中心副主任冯新刚发表了题为《乡村公共空间塑造与装配式建筑在乡村中的应用》的主旨演讲,他表示,乡村公共空间既是具象的地理单元,更是抽象的社会关系载体。其振兴不仅需要物质空间的重构(如装配式技术应用),更需重建“公共性”——通过激活传统空间智慧、创新社区治理机制,让树下的闲聊、祠堂里的聚餐、集市里的叫卖,重新成为乡村文明延续的血脉。
圆桌对话中,四川省村镇建设发展中心高级工程师刘春、重庆交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董莉莉、四川美术学院建筑与环境艺术学院建筑系主任郭龙、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刘志安等专家,逐一分享了设计方案,并围绕“乡景·乡土·乡韵—乡村公共空间营造的思考”结合定向邀请赛设计成果开展对话。从产业动能激发,到文化乡愁绵延,从生态自然顺应,再到组织机制形成,7支团队的实践与思考,为乡村建设提供了灵感与动力,探索关于产业、人才、文化、生态与组织的振兴路径。
“三师一家”设计下乡 推进巴渝和美乡村建设
乡村建设,如何各美其美?
为认真落实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重庆市委、市政府关于设计下乡的工作部署,重庆市住房城乡建委建立“三师一家”(规划师、建筑师、工程师和艺术家)设计下乡服务制度,推动设计下乡走深走实,不断提升乡村规划设计水平。6项经验做法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列入设计下乡可复制经验清单。
为吸引更多规划师、建筑师、工程师、艺术家投身巴渝乡村建设,自2021年起,重庆市住房城乡建委连续举办了三届乡村设计大赛,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数百支设计团队参赛,共征集参赛作品800余件,评选出优秀作品321件,其中落地建成作品110件,大幅提升了巴渝乡村设计建设水平。
在此过程中,一批热爱乡村,致力于服务乡村的人才执设计之笔,把论文写在广袤的巴渝乡村大地上,绘就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巴渝村景,构建“环境美、产业兴、百姓富”大美乡村新图景,纵深推进巴渝和美乡村建设,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乡村全面振兴取得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