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推进共建共享的城市更新 建设宜居宜业的人民城市
近年来,重庆市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认真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始终将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加快推进城市更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化政府市场协同、投入产出平衡、地上地下同步、保护利用同频、形态业态融合、存量带动增量“六大统筹”,把城市更新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重庆建设的大场景中一体推动。目前,重庆成功入选中央财政支持的城市更新行动首批城市名单,20余项城市更新经验做法和6个典型案例在全国推广,城市更新工作迈上新台阶。
健全问需于民、资源统筹、整体谋划的城市更新实施机制
围绕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重庆树立经营城市理念,坚持问需于民、资源统筹、整体谋划,强化城市更新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构建“规划—建设—治理—运营”城市更新全链条实施机制。
用好城市体检“指南针”。重庆在全市域开展城市体检,建立城市体检数字化平台,创新推出城市体检“进商圈、进园区、进学校、进机场、进轨道”系列线下活动,形成线上线下立体化城市体检宣传矩阵,累计发动25万人次参与。将城市体检发现的问题作为城市更新行动的重点,形成“动态体检—一体更新—评估巩固”工作闭环,确保城市更新项目与群众需求精准对接,建立起“体检+更新”的一体化推进机制。
把牢片区统筹“方向盘”。重庆打破“就项目论项目”的单一思维,统筹存量资源,方案一体设计、资金打捆使用,推进小区、街区、厂区、片区集中连片更新。采取区域整体谋划、项目“肥瘦搭配”等方式,联动实施民生类、安全类、发展类项目,打造15个片区城市更新示范项目,形成“动则必快、动则必成、一次成型”能力,实现资金可平衡、长期可持续。
打造政策制度“助推器”。建立以《重庆市城市更新管理办法》为统领的“1+2+N”政策体系,重庆编制城市更新专项规划和全国首部城市更新技术导则,出台土地用途转换、容积率补偿、激励奖补、产权转移登记等支持政策50余项,市区联动建立项目库,分类动态管理城市更新试点项目,规范“更新规划—片区策划—年度计划—项目实施—效果评估”的工作路径,明确项目准入、实施、评估、退出全流程,形成覆盖土地供应、投融资、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的项目全生命周期解决方案,高位推动城市更新工作开展。
形成民生为本、文化赋能、生态筑基的城市更新实施体系
重庆坚持“城市是生命体、有机体”,充分尊重城市发展规律,下足“绣花功夫”,通过城市更新解决群众关心的急难愁盼问题,延续城市历史文脉,激发城市内生动能,让城市在更新中持续保持旺盛生命力和发展活力。
人居环境不断改善。重庆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坚持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着力解决城市发展突出问题。自启动老旧小区改造试点以来,已累计改造城镇老旧小区8689个,启动82个城中村改造,建成山城步道797公里,打通未贯通道路330条,加装改造电梯4700余部,补齐养老托幼、社区食堂等公共服务设施5900余处,建设口袋公园190个、社区体育文化公园134个,实现从“住有所居”到“住有优居”,切实提升居民获得感、幸福感。
老旧片区有效盘活。重庆聚焦城市空间活力重塑与价值再造,盘活历史文化资源,分类推进历史街区和建筑的保护利用、存量工业遗存保护升级、老旧商圈提档升级。通过“风貌保护+产业导入”,实施资产盘活利用、历史文化保护更新类项目157个,完成更新改造847万平方米,充分留住城市记忆、弘扬城市精神,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相得益彰。
安全韧性持续增强。重庆聚焦营造生态宜居环境,完成61公里滨江岸线治理提升,加速推进地下管网更新,城市内涝积水点基本消除,新改建城镇排水管网超1万公里,城市建成区排水管网密度达16公里/平方公里,居西部地区第一,建设全国首个省级全域全量一体化地下管线数字孪生系统,让城市“里子工程”成为群众安居乐业的坚实屏障。
构建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公众参与的城市更新实施模式
重庆坚持集聚资源要素,建立政府、市场与社会多元主体之间的责任、权利和资金共担机制,激发社区居民的主观能动性和参与城市更新的积极性,形成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的良好局面。
政府引导“搭桥梁”。重庆统筹整合多层级、多类别资金,打捆使用于城市更新,带动金融机构银行授信城市更新项目829亿元。建立重庆城市更新资源信息平台,持续开展“三师进社区”活动,累计吸引近3000名规划师、建筑师、工程师深入基层开展专业化服务,打通各方参与城市更新的“最后一公里”。
市场运作“出效益”。重庆以政企联动探索新型多元投融资模式,吸引社会投资人通过直接投资、间接投资、委托代建等多种途径,深度参与城市更新投融建管运全过程,实现政府与企业形成合力。全国首个PPP模式改造项目——九龙坡区红育坡片区老旧小区改造项目,通过国企民企混改成立SPV公司统一运营,深度挖掘停车位、智慧商超、立体广告等“造血点”,实现项目可持续增收。位于南岸区的重庆开埠遗址公园城市更新项目,采用“文物修复+产业注入+市场运作”模式,由社会企业进行投资、建设、招商、运管和维护,建成后累计营业收入超5500万元,实现了文物保护利用、长效运营。
居民参与“唱主角”。重庆建立“党建引领、政府引导、群众点单、专业把关”机制,“改什么”由群众说了算。充分调动居民积极性,引导产权人出资出力,整合使用大修基金、住房公积金、自有资金和公共收益等多种资金,共同建设美好家园。如渝中区戴家巷老街城市更新项目,政府出资改善老旧社区环境后,居民自发投入近亿元资金实施房屋改造并出租运营,更新后街区年产值超亿元。
大美山城,万象更新,宜居宜业宜游新画卷徐徐铺展。下一步,重庆市将抢抓一揽子增量政策重大机遇,将城市更新作为人民城市建设的有力抓手,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上迈出更大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