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 重庆市人民政府网
无障碍 微博 微信 登录 | 注册 网站支持IPv6
住建要闻 > 详情
返回首页>>
地下管线会“说话”?重庆数字孪生破解城市治理难题!
日期:2025-09-17

地下管线作为城市“毛细血管”,是保障城市正常运转的基础设施,而地下管线也是现代城市治理的一个难点和痛点。

目前,市住房城乡建委正以数字重庆建设为抓手,利用数字化技术对地下管线进行智慧管理。运用数字孪生、AI等技术,建成了全市域全量一体化。地下管线数字孪生应用系统——“数字管线”应用,让原本在地下隐身的管线变为了“看得见、能说话”,有力提升了城市的安全韧性水平。

数字孪生“透视”地下之城

城市“生命线”一目了然

9月初,渝北区龙溪街道金龙桥周边管线空中“蜘蛛网”整治项目启动。现场,施工人员却犯了难:“要把空中凌乱的管线改迁到地下,可我们不知道地下藏着哪些管线,也不清楚位置,不敢胡乱开挖。”

“别急!”相关工作人员打开了“数字管线”系统,通过三维数字孪生技术,“数字管线”系统向建设单位提供周边管线的走向及重要开挖点管线埋深、间距等信息,靠着这份“管线地图”,排水、燃气、供水等管线的走向一目了然,有效避免了施工破坏管线。

同时,“数字管线”系统还向建设单位提供相关管线企业联系人及手机号码,建设单位迅速与其他管线企业建立沟通,了解有无同步建设、迁改需求。如果其他管线企业近期也有建设需求,那么各方可协调施工时间,同步进行建设,以避免道路被反复开挖。

除了推动地下施工从“事后补救”向“全程智防”转变,“数字管线”系统也时刻守护着地下管线的“健康”。

日前,在渝中区化龙桥街道,地下雨水管道内安装的感知设备“亮起红灯”。两分钟后,“数字管线”系统向当地住建部门发出预警信息:雨水中氨氮超标,疑似污水流入。随即,“管道机器人”在巡查人员的指挥下,进入管道“问诊”,很快找到症结:管道接口破裂,污水正在渗入。

“要是以前,必须开挖路面找漏点,费时又费力;现在,机器人‘钻’进去,效率大大提升。”参与处置的渝中区住房城市建委工作人员说,确认漏点位置后,维修队伍很快进场,半天时间便完成了抢修。

作为山地城市,重庆地下管线密集,仅燃气、供水、排水、油气长输等四类管线就达11.6万公里,如何让它们健康运转?

重庆用数字化手段给出答案:中心城区6.2万公里管线全部建成数字孪生模型,38类属性数据标准化归集,7000套感知设备覆盖97%的中高风险点,实现管线生命体征实时监测、一屏掌控。

除此之外,市住房城乡建委正按照多模态行业通识类高质量数据集建设的要求,对中心城区已归集的8.2万公里管线进行全面质检,并进行再清洗再校核再分类;对中心城区以外的其他区县5万多公里4类管线进行数字孪生。

AI赋能综合场景

智能体让地下管线“能对话”

当前,重庆“数字管线”正从“看得见”向“能对话”方向推进建设。目前,市住房城乡建委研发并上线了管线超期服役、燃气泄漏、管廊巡检等智能体,全面赋能综合场景建设,将管线风险从被动处置变为主动防控,有效提升城市安全韧性。

以“管线超期服役”智能体为例,该AI算法内容能够智能排查出周边超期运行的管线,将信息推送给相关管线行业主管部门。同时,AI智能体可以自动生成的管线改造建议,将各类管网同步进行改造,实现只挖一次,大大提高施工效率。相关部门可将更新改造纳入下一步计划,项目建设单位也能与其他管线企业在签订管线保护协议后,进行施工作业。

“数字管线”AI智能体,既避免了道路反复开挖和施工冲突,节约了社会成本,又能解决管线使用年限过久造成安全隐患。

今年以来,中心城区轨道交通、城市更新施工中等17个项目已使用数字管线加AI智能体,有效降低了管线挖损事故发生率。

接下来,市住房城乡建委将加快推进,中心城区以外的其他区县人口密集区。地下管线数字孪生,加快推动AI赋能综合场景实战实效,切实把“数字管线”打造成生命线示范工程。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